校园动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供稿单位:学工部 发布日期:2024-09-09

2024年9月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东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70名新同学以及来自58个国家的221名留学生加入北外大家庭,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党委副书记、校长贾文键,党委副书记贾德忠,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志钢,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北外国际组织学院名誉院长伊琳娜·博科娃等出席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贾德忠主持。

贾文键向2024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回顾了北外8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他指出,北外是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学府,生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成于新中国创业的磨砺,兴于改革开放的春天,一砖一瓦承载着时间的印记,一草一木皆是时间浸染的风华。当你们迈入理想中的北外校园,就已经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今天,你们以北外为自豪;明天,北外以你们为骄傲!

贾文键与新生分享了四点体悟:

一是要做有目标的人。希望同学们做好目标规划、坚持实施,并通过反思与校正,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在追求个人发展目标时,有意识地将目标定位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做“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的北外人。

二是要做有韧性的人。韧性是一种能够从挫折中获取经验、从逆境中汲取力量的心态,是一种应对变化、适应挑战、永不放弃的能力,更是北外人不断探索、勇攀高峰的宝贵品质。希望同学们以韧性为剑,披荆斩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勇往直前,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三是要做会沟通的人。学会倾听,方可传达情感、共鸣思想;学会表达,方可表达自我、触动人心;学会沟通,方可交融文化、开放共赢。沟通使我们“对齐颗粒度”,形成聚合力。希望同学们能在北外101种外语奠定的基础上,学会与团队沟通,与世界沟通,拥抱世界,文明互鉴,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四是要做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奠根基,“美”塑心灵,“劳”助梦想,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铸就全面发展的个体。学校落实五育并举方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成才。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全方位塑造个人知识体系。

贾文键强调,来到北外,同学们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期待新生们能以“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为引领,收获知识的果实,遇见更好的自己,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与世界民心相通的桥梁,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参与者、实践者、贡献者!

伊琳娜·博科娃在发言中对北外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表示赞许。她指出,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培养全球胜任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要条件。联合国需要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北外正是这一领域的引领者,期待北外的学生在促进国际理解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作用。

教师代表、北外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万方教授在发言中结合十五载的执教经历,总结出北外青年勤奋踏实的作风、勇毅坚韧的品格以及心系祖国、兼怀天下的格局。希望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秉承北外精神,踏实求学,勇于探索,以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肩负时代使命,绽放青春光彩。

本科新生代表、阿拉伯学院的祝令贺结合自身经历,从“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书写与北外的故事”三方面,阐述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专业的重要价值以及北外人肩负的时代使命的思考,号召同学们做勤奋求知的学习者、学以致用的实干家、志存高远的北外人,共同书写与北外的崭新篇章。

研究生新生代表、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的韩江雪结合在北外六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表达了对新时代外语人才使命的思考,号召同学们勤奋学习、勇担责任,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留学生代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来自蒙古国的雅芳在发言中回忆了学习中文的经历,表达了对汉语作为文化桥梁的深刻认识,希望通过汉语教育,增进中蒙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为推动两国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王定华为新生代表们佩戴校徽,并颁发校园卡。在场的全体新生一同佩戴校徽,正式成为“北外人”,肩负起“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的北外使命和“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责任担当。

随后,新生代表向在场教师代表鞠躬并敬献鲜花,新生领誓代表带领全体新生宣读入学誓词:铭记“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北外校训,志存高远、勤学力行,敬师爱校、诚以待人,强健体魄、阳光向上,珍惜韶华、奋发有为,胸怀天下、敢于争先,不畏艰难、勇担使命,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贡献世界、创见未来。

最后,北外校旗与各院院旗共同挥舞飘扬,开学典礼在校歌合唱和精彩快闪中落下帷幕。

开学典礼通过微信视频号、校园网等视频平台进行实况直播,新生家长在分会场观看典礼直播,共同分享喜悦与激动。各教学科研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辅导员等参加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