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外举行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发布日期:2023-05-29

近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历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理论与伦理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腊碧士(Alfons Labisch),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闵道安(Achim Mittag),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教授王马克(Marc Matten)等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主持。

赵刚强调,留学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探索留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开放办教育、合作办教育、共赢办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留学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为推动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李国荣介绍了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留学史料的整理情况,并指出了清末从“游学生”到“留学生”的概念转变;闵道安化用了船、河、桥的关系解释了留学之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留学史研究是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关系的“桥”和“船”,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文明知识交流互鉴。腊碧士探讨了在历史上跨地域的人才流动以及跨文化交际影响下现代学科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强调留学史的研究既要注重立足于宽领域、多学科、广角度的宏观视野,也要苦心钻研、下足功夫。周棉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与现代哲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王马克从“东-西”二元文化对立的批判出发,在肯定传统民族国家历史研究范式具备一定可取之处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新时代的当下跳脱出民族国家的桎梏,立足全球文明环流互鉴角度,达成全球史研究的新范式。

李雪涛表示,留学生是搭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明社会相互融合共进的桥梁,研讨会以留学史研究为主线,以探讨留学生群体之于近代中国现代学科建设的贡献为“点”,致力于搭建新时代留学史研究的更高层次的平台和中外文明合作交流、全球文化沟通互鉴的更广阔的舞台。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为“留学史与近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区域、国别与留学史研究”“留学史与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全球视域下的留学史与知识迁移、文化交流”“‘留学外史’与‘留学内史’”5个主题,设有8个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的43名留学史研究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汇报与讨论。在此期间,北外历史学院举行“中国留学史数据库项目验收会”,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了项目意义的同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数据库将对留学史研究作出独特贡献。

北外历史学院师生以及300余名学界同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