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开设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社会与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一个专业方向都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系列设置提供涉及学科经典文献、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个案分析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学科训练,全面提升学科意识、跨文化思辨能力、个人素质和从业潜力。
英语专业大类招生,第一学年集中英语语言能力的全面、快速提升和发展,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自主进入上述五个方向开始系统的专业学习,同时继续提高和优化语言综合能力。各方向必修、选修课程系列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化学科训练,也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个性化多元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可能,同时为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的语言与学科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新闻学、法学等专业,符合相应条件可获得辅修证书。
实行本科生班主任制和学业导师制,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导航;开辟了第二课堂,通过英语演讲和辩论俱乐部、戏剧社以及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和国内外各类、各级翻译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展示才艺、锻炼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平台;建立了与在京各大部委、机关、企业、媒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实习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国际化战略人才项目班:该项目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的专设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通晓国际事务和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交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精英人才。新生须通过选拨进入项目班。项目班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特点和总体培养方案采用灵活多元、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实现国际化战略人才的培养目标。项目包括两个主要培养方向,即“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人文交流”。
外交外事高级翻译: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英语学院从2019年开始增设外交外事高级翻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深厚的双语文学与文化修养、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通晓国际事务、具有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在外交外事翻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已有的翻译学专业而言,外交外事高级翻译专业聚焦外交外事翻译实务,重点培养高端口、笔译专业人才,为学生进入外交部高级翻译司以及国际组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别与区域研究:2021 年入校新生可经选拔进入英语(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专业方向学习。该专业方向是英语专业新增专业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英语语言能力扎实、熟悉对象国及区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应具备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国际战略等领域的一般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重点掌握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和区情,具备较高政治思想理论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文科”复合型专业人才。
英语学院与英、美、澳、加等国的许多重点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前往英、美、加等国著名大学(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进行短期留学、暑期班。演讲辩论、翻译服务、自愿者服务等各种机会;为所有学生提供“顶尖人才培养计划”择优选派留学深造,同时接收国外学生攻读学位。
英语专业毕业生一直以其过硬的语言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好评。毕业生去向分就业与深造两部分。就业去向包括国家部委、中国驻外机构、涉外企 业及跨国公司、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国际咨询机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广告公司、大型国有企业、 高等院校等。深造去向包括国外和国内的著名高校的文科和商科专业,近年来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进 入牛津、剑桥、哈佛、哥伦比亚等世界一流高校深造,另有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本校保送读研或进入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深造。
俄语专业
俄语专业成立于1941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奠基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外语专业;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优秀重点学科。
俄语专业目前拥有教师 28 人,其中教授 10 人(含博导 4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10 人,89% 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100% 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另外,还聘有外籍专家 1—2 人。教师团队在教学研究与实践和教材编写方面领军中国俄语界,不仅多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学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推出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还在国际性、全国性和北京市的教学比赛中斩获大奖。
俄语专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俄语人才。
俄语专业本科学制 4 年,课程体系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设计而成。俄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精读、语法、听力、阅读、翻译(笔译、口译)、写作等课型,侧重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训练;专业方向课程涵盖俄罗斯地理、历史、文学、文化、外交、经济、社会等领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语言对象国国情,注重专业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尤其是俄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俄语专业学生在全国高校俄语四级和八级水平测试中一直保持成绩领先,在全国高校俄语大赛等权威学科竞赛中也频获佳绩。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适应性强。俄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俄语毕业生就业空间大,广泛服务于国家部委、外事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银行、新闻出版、教育、旅游部门、外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单位。
考生入校后通过选拔可学习俄语(复合塔吉克语)、俄语(复合塔吉克语)、俄语(复合吉尔吉斯语)专业方向。
日语专业
日语学院始建于1956年,当时为外交学院的日语专业。1962 年调整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1981 年日语专业独立建系,2018年11月更名为日语学院。1986 年设立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93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从而确立了在全国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领先地位。2008 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日语语言文学重点(培育)学科,同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3 年开始招收应用型日语翻译专业硕士(MTI)。
日语学院下设本科生教研部、学术研究生教研部、MTI 研究生教研部 3 个教研部,中日人文交流中心、汉日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中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传媒和大众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 5 个研究中心。
日语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教师均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历。此外,学院长期聘请多名日籍专家及客座教授。学院教师在日本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研究领域各具专长,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多部专著、译著、教材和工具书,并在 SCI、CSSCI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优秀科研论文。
日语学院每年招收 72 名本科生, 20 名硕士生, 3-4 名博士生。本科生分为以统考生为主的零起点和以保送生为主的高起点两个层次。学院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在3-4 年级开设了有关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专业课和研讨课。除此之外,鼓励学生积极选修本校和校外的双学位课程。
日语学院的培养目标:具有一流外语水平的外国研究人才;优秀的外交及外事工作专才;面向一流企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国际交流方面,日语学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上智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神户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等日本近 30 所院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同时,日语学院与庆应大学、冈山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硕双学位项目。每年有 40 多名本科生及研究生赴日留学或短期访学。
历年来日语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教育部、中联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机关;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文出版社、人民中国杂志社等新闻机构;各省市外办、大学和科研院所;国家电网、五矿总公司、银行等国有企业;涉外律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日本公司总部、在华日资企业。另有部分毕业生前往美国、日本等国留学深造;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德语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始创于 1950 年,是全国高校德语教育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点之一。70 多年来,本专业点在全国德语学科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拓荒的脚印: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本德语专业教材、第一部汉德词典、第一份辅导德语学习的刊物以及第一部全国德语专业调研报告。迄今为止,学院的学术研究完整覆盖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包含的五大领域,形成了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翻译学、德国外交、德国经济、跨文化研究等六大专业方向,体系完整,各方向之间相互滋养,成果丰硕。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步伐,本专业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德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德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以扎实的语言教学为特色,教师将中国外语教学法新理念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教材编写中,提高学生德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本科高年级阶段施行“动态多元课程体系”,按照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翻译学、德国外交、德国经济、跨文化研究等六大专业方向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特色课程,教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学术素养。学生参与课堂形式多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课程之余,学院为学生组织了丰富的人文社科通识系列、学术写作系列以及课程思政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国各类赛事中斩获佳绩。
学院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就业重点单位包括:国家部委、省级政府机关;汽车、制造业企业;信息科技类企业以及教育机构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选择出国(境)留学。出国(境)留学首选德语国家,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去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法语专业
北外法语专业始建于 1950 年,历史悠久,办学层次齐全,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重点学科、法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
法语学院学科方向完备,下设法语文学系、翻译与语言学系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系。全部教师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四分之三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法语学院在 7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薪火相传,培养了一代代法语教学名师,并为全国其他法语教学单位输送了大量师资。
法语学院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第三大学、巴黎第四大学、瑞士弗里堡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 20 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学院设有进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的法国研究中心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2018 年以来,学院创办《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学术期刊,每年组织编写和发布《法国发展报告》。
学院具有优良教学传统。学院工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矢志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功底、熟悉中国及法语国家与地区国情和文化、具有一定英语工作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
学院将语言能力培养与博雅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师生全力服务社会,为北京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和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重大活动提供语言服务与智识支持。
法语本科学制为 4 年。第一阶段两年为基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法语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打好扎实的法语基本功。第二阶段两年为高级阶段,在继续巩固和深化法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宽语言文化知识面, 提高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学校提供多样辅修选择,学生可修读外交、经管、金融、法学和新闻等学科的辅修专业。
学院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70 多年来,我院共培养了近 5000 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国家部委、国际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银行及国有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等单位,从事外交、外事、外宣、教学、科 研等工作。
法语素有“外交官的语言”的美誉,北外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作为北外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法语学院共培养了 50 多名驻外大使和众多外交官。法语也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遍布五大洲,是众多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实习或工作。
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专业创建于 1952 年,是国内第一个西班牙语教学单位。1979 年招收全国第一个西班牙语专业研究生班,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 年又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立70年来在翻译、外事、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师 20 名,其中教授 2 名、副教授 9 名、讲师 9 名,每年聘请 3 名外国专家。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师资力量位居全国之首。
本专业是中国高校西班牙语教育的源点,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成果、学术成果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了符合中国语言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成为各高校参考的模板;受外指委的委托编写了多个教学指导文件;编著了西班牙语综合课等多门核心课程教材,大都成为全国高校西班牙语教学单位的通用教材;在全国或地区西班语专业教学及学术机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全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组织工作,权威性受到普遍认可;编辑出版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唯一的学术集刊《西班牙语论丛》,成为本学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西班牙语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加强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开设了语言学和翻译学、文学与文化、国别与区域研究 3 个专业方向,给予学生更多选修课程的机会,为提升学术水平、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鼓励学生勤奋治学,拔尖创新,在本科阶段增设“荣誉学士学位”课程。西班牙语专业课内总学时为 2724 学时,计 162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为 12 学分,总学分为 174 学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外交、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研究、翻译、调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家部委、省市外事部门、央企国企、金融机构、新闻媒体、教育或科研单位、外资企业、国际机构等。
葡萄牙语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成立于1960年,是全国开展葡萄牙语教学最早的高校之一,现有本科和硕士两个教学层次。2019 年,葡萄牙语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现有教师 10 人。其中,中国教师 8 名,外籍教师 2 名。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良好,学科方向齐全,是培养国际化、多元化、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保障。
本专业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成果、学术成果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了符合中国语言文化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科的培养方案成为多所高校参考的模板;编著了多门课程教材,大都成为全国高校葡萄牙语教学单位的通用教材;是葡萄牙语专业最早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或地区葡萄牙语专业教学及学术机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葡萄牙 CAPLE考试考点,权威性受到普遍认可。
葡萄牙语专业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一定的学科领域知识,具备扎实的葡萄牙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交、商务、文化、新闻、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研究、翻译、调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国家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既发挥传统优势,又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了语言学与翻译、文学与文化、政治与经济 3 个专业方向,给予学生更多选课的空间,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鼓励学生勤奋治学,拔尖创新,在本科阶段增设“荣誉学士学位”课程。葡萄牙语专业课内总学时为 2724学时,计162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为 12 学分,总学分为 174 学分。
60 多年来,葡萄牙语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政治素质好、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分别在国家部委(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和总参等)、新闻机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和高校等)等工作,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葡语专业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100%,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阿拉伯语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由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先驱、阿拉伯史学泰斗纳忠教授1958年创建,1981年独立为阿拉伯语系,2015年升格为阿拉伯学院。本专业于 1981 年和1986 年成为我国第一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授予单位,1992 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并在 2002 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 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本专业曾涌现出如纳忠、林兴华、余章荣、归运昌等一大批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学研究的大家。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5 人,13 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 8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 8 人,占教师总数的 47%;所有教师均有在阿拉伯国家留学、工作的经历。现有教师中,多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并在教育部外指委、中国中东学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中国宗教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等机构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北外阿拉伯语专业现有下列几种教学层次:本科(学制 4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 年)、MTI 翻译硕士(2 年)、博士研究生(3—6 年)、博士后(2 年)。本专业始终强调“以本为本”,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院办学历史和特色以及学生发展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同时,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推动阿拉伯语专业从“阿拉伯语教学”向“阿拉伯语教育”的转型升级,打造了具有北外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
自从建立专业 60 多年以来,学院共为国家输送了两千多名阿拉伯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外交、外贸、文化、新闻、教育、学术、军事等领域施展才华,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 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仅在我国外交部,就有超过一半的阿拉伯语干部毕业于本院,其中包括数十位驻外大使和百余位参赞。外交部和其他部委的阿拉伯语高级翻译人才,绝大多数都是本院毕业生。近年来,本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或接近 100%,就业单位多为对人才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国家部委、高等院校、中央级新闻机构及大中型涉外企业。
经过几代北外阿语人的努力,阿拉伯学院现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培养阿拉伯语高级人才的摇篮、从事阿拉伯学研究的重镇、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的平台、促进中阿文化交往与人民友谊的桥梁。
保加利亚语专业
保加利亚语专业创立于1961 年,同年起招收本科生;1998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并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本专业所属的北外欧洲语言文学二级学科被增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9年,本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教学传统优良,并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毕业生中有大使、参赞和驻外首席记者等。本专业是我国水平最高、师资最强、层次最全的保加利亚语人才培养基地。近 60 年来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广博,能适应外交、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新闻、国防等各领域工作的高端人才;注重以研促教,是我国从事保加利亚研究、开展中保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高级职称占比75%。本专业教师多人次赴驻外使馆和孔子学院工作,对专业实践教学大有裨益。外籍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国际化办学程度高。与对象国多所大学建立有紧密的学术交流关系,学生在学期间均有机会赴对象国学习一年。
保加利亚语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本专业课程突破语言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除传统的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历史等知识外, 还将学科方向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改革。 2016 年开始,优化传统语言教学中高年级阶段的模块教学,通过整合、增加和新建,建设成翻译、政治外交和经贸三个学科方向课程,供学生修读,拓宽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外延,将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形成新的“外语 + 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本专业依据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近些年,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念,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能力、传播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13 年本专业开始用对象国语言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是我校最早用对象国语言开始该课程的专业之一,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更好地提高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本专业自创立以来,已培养了 15 届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国家各大部委、新闻社、中外企业、教育机构等。其中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担任高级领导职务。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毕业生在行业的认可度高,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社会整体评价好。
近些年,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和“中国 - 中东欧国家合作”倡议以及中国文化域外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多人次参与相关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体现了很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塞尔维亚语专业
塞尔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该语言除了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以外,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黑山、克罗地亚和北马其顿等国也被广泛使用,全球使用者人数达 1000 万。北外塞尔维亚语专业创办于 1963 年,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
本专业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塞尔维亚语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研究基地,传统深厚,水平最高,力量最强,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塞尔维亚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本专业秉承“外、特、精、通”办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立足“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 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化“欧洲非通用语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复合、有高度”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系统、专精的教学活动,为国家外交、经贸、文化、新闻、安全等领域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
本专业本科阶段学制 4 年,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 目前每两年招生一次。本专业自建立以来,共培养塞语人才 200 多名。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中联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和学术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外交、经贸以及文化交流工作。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人文交流空前繁荣,社会各界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塞语毕业生在两国交流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荷兰语专业
荷兰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是荷兰、比利时和南美洲苏里南的官方语言,与英语和德语较为接近。
中国最早于2003 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荷兰语专业。本科学制 4 年,每周荷兰语专业课时不少于 10 小时。由中外教师共同执教。除语言技能课,也开设了文学和翻译及跨文化研究的培养方向课程。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英语能力,学生也可自行选择其它辅修方向和辅修课程。
北外与荷兰莱顿大学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均签有合作协议,部分学生在读期间可享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对象国交换学习。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荷兰语语言基础及比较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在外交、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
荷兰语专业课内总学时为 2676 学时,计 159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为 12 学分,总学分为 166 学分。学校实行主、辅修制,荷兰语专业学生可在修业年限内,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包括:初、中、高级荷兰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国情概况、文学简史、翻译理论与实践、荷兰语讲中国文化等。培养方向课程包括:英语 - 荷兰语口译、国家简史、中荷关系史、欧盟公共外交、语言学概论等。
荷兰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外交、商贸、对外文化交流和科研等领域的工作。
捷克语专业
捷克共和国为中欧内陆国家,工业基础雄厚, 面积 78866 平方公里,人口 1065 万。1999 年加入北约,2004 年加入欧盟,2006 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
捷克语(čečtina)为捷克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作为屈折语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北外捷克语专业创建于 1954 年,是国内最早开设的欧洲非通用语专业之一。2020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捷克语本科学制 4 年,目前每两年招收一届学生。现有专职教师 5 人(含外籍专家 1 人),高级职称 1 人。教研室积累有丰富的专业藏书和音像资料, 与捷克名校查理大学、帕拉茨基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在本科期间有机会申请去对象国大学交换一年,部分学生能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资助。
专业立足“厚基础、强能力、重复合、有高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欧洲非通用语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优良的教学传统,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师团队建设、教材辞书编纂、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不断探索;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课程让学生获得捷克语的系统性知识、国情概况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捷克语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和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专业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300 多名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外交、文化、科研、军事、新闻、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骨干作用。
瑞典语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创办于 1961 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瑞典语本科专业,今年正逢创办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 300 名瑞典语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外交、商务、金融、法律、旅游、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很多校友成为各自行业的翘楚,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这意味着北外在 163 所参评高校中排到了前 2%。瑞典语专业就属于这一学科。2020 年北外有 10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瑞典语专业榜上有名。可以说, 北外瑞典语是强势学科中的强势专业。
从 2021 级新生开始,瑞典语专业将施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不仅语言课的容量和质量将有所提升,还会开设更多方向课,用瑞典语讲瑞典国情、文学、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北外将继续履行与国际名校瑞典隆德大学的校际协议,为学生创造本科阶段赴隆德大学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保持与瑞典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工商企业界的良好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国际交流空间。
刚刚离开校园的 2021 届瑞典语毕业生,已经奔赴外交部、商务部、地方政府部门、中央媒体、中外资企业等工作岗位,开始了新一阶段的人生。还有一些同学选择保研、留学等方式,继续自己的学业。
希腊语专业
希腊语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族,是希腊和塞浦路斯的官方语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希腊语语言基础,有比较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 使学生能够成为我国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外语专门人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本专业自 2005 年创建,200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每两年招收一届本科生。学制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是全国第二个希腊语本科教学点,先后被列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 年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本专业还是我国研究现代希腊的一个重要平台,依托希腊语专业成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
自2007 年以来,已培养三届共50 余名学生。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并且对希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四年的学习课程主要为希腊语授课,课程分为语言、文学、政治社会等类别。本专业秉持“外、特、精、通”办学理念,坚持培养复合型、复语型人才。本专业师资队伍配比合理,共有 4 名中教、1 名希腊专家和 1 名客座教授,教师专业背景涵盖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文学文化等; 同时,不定期邀请对象国专家来访交流,为学生短期授课。本专业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图书、期刊和音像资料。本专业重视对外合作交流,与希腊多个高校和文化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国际交流频繁。与希腊雅典大学、萨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约阿尼纳大学、伯罗奔尼撒大学等建有校际合作关系,师生交流频繁,各类项目合作活跃。学生在校期间均有机会公费或自费赴对象国留学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外交部、中联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高校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国企 和金融机构等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国内跨专业保研、考研或去国外大学深造。本专业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尤以学习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见长。据用人单位反应,希腊语毕业生凭借外语专长入职后,展现出很强的可塑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较强, 陆续成长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才。
匈牙利语专业
匈牙利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是匈牙利的官方语言。使用匈牙利语的人主要分布在匈牙利境内以及匈牙利周边国家匈牙利族裔居住的地区。
我国于 1961 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时称北京外国语学院)开设首个匈牙利语专业,至今已有 60 年的历史。本专业是全国唯一有能力培养匈牙利语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的机构。2019 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 年,依托本专业建立的北外匈牙利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匈牙利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复语型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欧洲语言水平考试认证中心的授权考点。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可以在北外校内参加 A2, B1,B2, C1 级别的考试,获得相应级别的国际匈牙利语语言水平证书。
北外匈牙利语专业现有专任中国教师 4 人,其中副教授 3 人,讲师 1 人,并长期聘有匈牙利籍文教专家参与教学工作。北外匈牙利语教研室教师主持编写的教材有:《匈牙利语教程》1-3 册、《匈汉汉匈翻译教程》、《匈汉会话手册》、《匈牙利语应用文》、《匈牙利语语法》等。专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匈牙利语图书资料,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匈牙利语专业学制 4 年。其中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报名参加相应英语专业级别考试,还可学习本校开设的其他外语语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匈牙利巴拉什学院、佩奇大学等有着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均可公费或自费赴匈牙利留学深造一年。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我校以及匈牙利大使馆、匈牙利文化中心组织的各项外事活动,提高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北外匈牙利语专业毕业生的传统去向为外交、经贸、新闻、文化、科研等领域,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型国企或民营企业对于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意大利语专业
意大利共和国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及两个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所组成,首都罗马。国土面积为 301333 平方公里,人口 6002 万,其领土还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与梵蒂冈。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曾孕育出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意大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也是欧盟和北约的创始会员国,还是申根公约、八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意大利共拥有 4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意大利的汽车制造业、机床制造业、纺织业、皮革加工业,以及艺术和时尚产业也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米兰是意大利的经济及工业中心,也是世界四大时尚之都之一。
意大利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罗曼语支,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有“艺术的语言”之美誉,富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文化的媒介,意大利语曾对西欧其他语言的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除意大利外,世界上还有 29 个国家的居民使用意大利语,其中圣马力诺、梵蒂冈、瑞士等 5 个国家将其设为官方语言,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巴西等国使用意大利语的人口也为数众多。就非母语学习人数而论,意大利语是世界第四大第二外语。截止至2015 年初,世界上说意大利语的人数总共约 1 亿 9 千万,其中作为非母语的有 1 亿 2 千万人。此外,在音乐领域,大多数世界通行的音乐术语都出自意大利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创建于 1962 年,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实力雄厚,现有教授 1 名,副教授 5 名, 讲师 1 名,助教 1 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 6 人。该专业拥有意大利语言文学硕士点和全国唯一的博士点,全国唯一国家级双一流专业,为全国首个意大利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5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成立, 专门从事意大利语言文化与对象国研究,以及中意文化交流工作。该专业已与意大利、马耳他的 10 余所大学签署了各种合作协议,与意大利商会等近 10 个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留学、交换、实习的机会。目前国内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和语言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大学意大利语教程》、《新视线意大利语教程》和《意汉词典》等都是由该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
该专业学生通过外语技能课的学习,获得有关意大利语的系统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受到意大利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熟巧训练;通过外语专业课的学习,对意大利的社会与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文学与文化”和“国别与区域研究”两个方向,前者侧重对意大利文学、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对意大利政治、经贸、外交、社会方面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强调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完善知识结构,开拓国际视野,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该专业积极为学生创造在读期间中、短期出国留学和作为国际交换生的机会。
该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总参、总政等军队外事部门,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中国银行等中央企业,外资、合资或国外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等教学科研机构,各省市外事、外贸等行政单位等。就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
梵语巴利语专业
梵语巴利语是两种印度起源的古典语言。梵语是灿烂辉煌的印度文明的主要文献载体, 传播和辐射到中亚、东南亚、东亚等诸多地区,塑造了南亚到东亚广大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巴利语是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经典语言,在很大范围内教授和使用。
梵语巴利语专业创建于 2018 年,本科阶段学制四年,开设课程涵盖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对象国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对象国国家国情、研究方法等,具体包括基础梵语、基础巴利语、中级梵语、中级巴利语、高级梵语、高级巴利语;印度两大史诗研读、《大唐西域记》导读;印度艺术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印度哲学史;印度碑铭与考古,印度诗学等。
本专业以梵语巴利语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社会等学科文献为研读内容,培养学生的扎实的语言能力和较好的学科素养;鼓励学生学习英语、印地语、藏语等相关语言,辅修双学位;带领学生参与印度学、佛教学、科学史等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和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为教育文化、外交外事、新闻出版、经贸旅游等领域培养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
波斯语专业
波斯语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的古老语言之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是伊朗的官方语言。达里语、塔吉克语作为波斯语的变体分别是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使用语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波斯语专业自 2009 年开始正式招生,本科阶段学制四年,目前每四年面向全国招收 1 个班。本专业秉持北外“外、特、精、通”的办学特色,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基础上,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波斯语人才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波斯语专业人才。
波斯语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包括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包括笔译、口译、文献阅读、报刊阅读、学术写作、文学、历史、外交、社会文化研究等,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对象国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国情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入选 2020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专业为依托成立的伊朗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机构。目前,波斯语专业和伊朗研究中心共有 4 名在职教师,其中教授 1 名,副教授 1 名,讲师 1 名和助教 1 名,为学生提供波斯语语言学、文学和地区研究等多个方向的课程。此外,本专业实施波斯语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我校已同伊朗塔巴塔巴伊大学、师范大学、霍梅尼国际大学等多所伊朗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通过国际交流渠道定期聘请伊朗籍教师来我校任教,学生在校期间也有机会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伊朗留学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伊朗国情文化的理解,提升波斯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本专业已培养50 余名学生,毕业去向主要包括国家各部委、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留学,涉及外交、经贸、金融、工程、文化、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社会整体评价良好;此外,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还相继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社会各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
菲律宾语专业
菲律宾语(Filipino)是菲律宾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菲律宾语专业于 2006 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2017 年首次本科招生,是国内第二所开设菲律宾语专业的高校。菲律宾语专业现有专任中国教师 2 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通过与菲律宾多所知名高校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菲律宾语专业能够定期聘任菲律宾知名高校教师担任外教,具备开设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深度课程的条件。
本专业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菲律宾语人才。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开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语言基础课程,如菲律宾语精读、视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等;语言实践课程,如笔译、口译、演讲、论文写作等;对象国国情课程,如菲律宾历史、菲律宾政治、菲律宾文化等;对象国专题研究课程,如菲律宾文学、菲律宾华人华侨问题、菲律宾人类学等;区域研究的综合课程,如东南亚当代文化与社会,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东南亚地区研究经典选读等;此外,还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类学科方向课程。学生在读期间有机会参与大型外事活动。学生在大三年级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派出交换, 在菲律宾知名高校学习,与本地学生一起选修课程,在沉浸式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加强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学生课程学分修满、通过毕业考试与毕业论文答辩后,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就业去向通常包括外交外事、对外经贸、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部门。2017 年入学的菲律宾语专业首届本科生 14 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媒体曾对专业成立和首批招生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菲律宾语专业首届学生在读期间全部前往菲律宾知名高校完成了为期 5个月的交换学习,在菲律宾期间多次参与当地高校、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菲律宾中国留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活动。专业首届学生已经在《区域与全球发展》《中国东盟报道》等期刊媒体发表菲律宾研究相关论文多篇,多名学生完成菲律宾研究相关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1 名学生通过外交部遴选,多名学生获机会前往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老挝语专业
老挝语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范围除了老挝本国以外,还有位于泰国北部和东北部的老族居住地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老挝语专业创建于1961 年,为全国第一个老挝语专业,本科阶段学制四年,现每四年面向全国招生1个班。至 2021年,已为国家培养了 13 届本科毕业生。2000 年开设国内首个老挝语言文化专业硕士点,截至 2021 年共培养了 7 届研究生。
本专业特色优势明显。一、教学力量雄厚。现有教授、讲师和助教各一名,其中博士一名,硕士两名,已基本形成学历、职称和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教材建设成果丰硕。先后编写精读、口语、语法、翻译、文学史等课程教材及老挝语汉语双语词典一部;三、培养模式科学。采取“语言 + 学科”培养模式,学生可选择院、校提供的多个学科方向课程,实现多元发展路径。此外,专业还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公派出国留学,大部分学生具备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四、科研支持较强。2017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研究中心,以中心和学校“大创”项目为依托,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五、实践平台较多。依托实践平台和在京举办的老挝相关培训项目,拓展第二课堂,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师生多次为党政高层互访等外事活动提供老挝语翻译服务,为推动中老两国友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 年,老挝语专业入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老挝语专业本科学制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提高阶段,在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着重训练学生的老挝语综合技能,培养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本科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学,培养一批老挝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语言综合实践能力过硬、工作适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品学兼优的高级老挝语专门人才。老挝语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3 年,设置了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
本专业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整体评价好。近年来,我专业持续向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大银行、中资企业、国内高校等单位输送老挝语人才,向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优秀学苗, 得到相关单位和学校的高度认可。
缅甸语专业
缅甸语是缅甸联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缅甸语使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又有极为丰富的文字记载,是汉藏语系语言中除了汉语和藏语以外的一种重要语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缅甸语专业创建于 1962 年,是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本科阶段学制四年,现每四年面向全国招生。缅甸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中国教师 3 人,其中副教授 2 人,讲师 1 人。2020 年,缅甸语专业入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缅甸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缅甸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复语型、复合型缅甸语高级专门人才。缅甸语专业着力锻造“精学、精练、精阅读”的“三精教学组织模式”。在保持和发展“精学、精练”传统语 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凭借师资学缘结构的多元优势,引导本科生进入语言学、区域国别研究等方向, 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开设的课程 包括缅甸语听、说、读、写、译在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文学、语言学、翻译、区域研究等类别的培养方向课程。在保证传统语言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供辅修英语,完成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颁发的 辅修证书;还可在三、四年级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英语专四、专八证书;可以辅 修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双学位课程;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校际交流等项目到对象国学习1-2 个学期, 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缅甸语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强化“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的历史责任,积极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多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缅甸语专业毕业生积极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服务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多数投身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的岗位、国家外事核心领域岗位、各行业的涉外业务岗位,如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中国国际广 播电台、新华社、外交人员服务局、云南省安全厅、云南省外办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表现了专业素养高、综 合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等特征,毕业去向展示了一次性就业率高、国际化程度高、就业层次高、分布领域广等 特点。缅甸语专业毕业生在行业的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多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强、 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表达、具备很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朝鲜语专业
朝鲜语专业创建于 1994 年,专业发展的前十年隔年招生,2005 开始逐年招收一个班学生。2015 年开始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队伍慢慢壮大。2007 年开始招收韩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2010 年开始招收翻译和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5 年开始招收MTI 翻译硕士。
朝鲜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 3 名正教授、3 名副教授、4 名讲师以及 3 名韩国籍专家执教。教师研究方向全面,覆盖了韩国语言学、韩国古典、现代文学、中韩双向翻译以及朝鲜半岛地区研究。
朝鲜语专业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语型、复合型韩国语人才为目标,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专业技能。韩国语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开设有各类丰富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另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另外,北外有很多的韩国留学生,因此我们的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 1-2 名韩国语伴,这对锻炼自己的外语水平有相当大的帮助。我专业学生依托北外名校平台,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参加各种高端活动、大型比赛,他们可以通过担任各种大型会议以及活动的志愿者来提高自己的见识、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各种韩语大赛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比如免费韩国旅游、研究生全额奖学金以及现金奖励等等。朝鲜语专业每年都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前往对象国留学,以增加学生们对对象国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本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国家机关、地方政府部门、中外企业、考研或留学,近年来就业率均接近百分之百。进入本专业后有机会选拔进入商务或法学复合方向。
根据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本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国家机关、 中外企业、考研或留学,一直以来就业率基本均达到百分之百。就业单位主要有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及新闻、旅游等机关单位和韩国领事馆、大韩航空、韩亚航空、SK 通讯、三星集团、LG 集团、友利银行等中外企业,近年来随着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发展成熟,考研或出国留学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僧伽罗语专业
僧伽罗语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 - 伊朗语族印度语支。北京外国语大学僧伽罗语专业创建于 1961 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僧伽罗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本科学制四年,现每两年招收一届学生。专业现有 3 名专任中国教师,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2 人,均拥有博士学位。此外,还定期聘请斯里兰卡外国专家任教。
僧伽罗语专业于 2019 年入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秉持北外“外、特、精、通” 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拥有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僧伽罗语人才。
本专业特色优势包括:1、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师资学历层次高、学科分布广,教学传统优良,课程体系完善,兼顾语言技能传授与对象国研究能力培养。2、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成果丰硕。本专业将语言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为各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僧伽罗语人才,社会认可度高。3、多元化、长效化的国际合作。本专业常年与斯里兰卡政府、驻华使馆保持良好合作,与斯方顶尖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南亚研究机构与专家也长期保持交流合作。4、为学生搭建高层次学研平台。2011 年,依托本专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斯里兰卡研究中心成立,斯里兰卡时任总统为中心揭牌并任名誉主席。中心提供高水平国际交流、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培养方向课程(必修、选修)三个模块,在保障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精细训练的前提下,拓宽学生对斯里兰卡文学、社会、文化、历史、中斯关系的全面了解, 培养学生对相关领域深入研究的学术兴趣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专业成立 60 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优良的僧伽罗语专业人才,他们中有前驻斯里兰卡大使江勤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专家王一兵,著名上座部佛教学者、翻译家邓殿臣等。北外僧语学子活跃在中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为两国友好交往贡献重要的力量。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外交部、文化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校等机关事业单位,中航国际、中石化、中国建筑、中国电信等中外知名企业,以及世界银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国际组织。
泰语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泰语专业创建于 1965 年, 本科阶段学制四年,现隔年面向全国招生 1 个班,每班约24 人。泰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中国教师 4 人, 外国专家 2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近年来,泰语专业师生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泰语专业于 2019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全国两个泰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泰语教研室于 2020 年获得年度校级优秀基层教学团队;多位老师曾在市级、校级教学奖项中获奖。泰语专业长期聘请的泰国专家葛潘·纳卜芭副教授曾获外国专家局国家友谊奖;谢玉冰教授曾获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泰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 4 年的本科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具有较全面的有关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也能够适应国际化就业形势。泰语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阶段的《基础泰语》《泰语基础阅读》《泰语口语》《泰语听力》等,以及提高阶段的《泰语高级阅读》《泰语演讲》《泰语写作》《泰国现当代文学》《泰国文学史》《泰语笔译》《泰语口译理论与实践》等。
泰语专业教师在翻译教学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泰语教研室于 2015 年 9 月起设立了全国首个MTI 泰语翻译硕士项目,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也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为学生开设了数门笔译、口译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翻译作为深入学习的方向。泰语专业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帮助学生开拓学术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意识,实现“语种+ 学科” 的人才培养模式。泰语专业于 2019 年起与北外国际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开创了泰语(国际传播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泰国语言文化教学与新闻传播教育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泰语专业注重与外国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泰国多所一流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泰国法政大学、清迈皇家大学、艺术大学、暹罗大学、诗娜卡琳威洛大学、皇太后大学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留学和短期交流机会,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泰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强,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泰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旅行社、各省外事部门、国企央企、外国公司和受聘到泰国工作等。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去向大多为国内外一流大学,包括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也有许多学生选择继续在北外泰语翻译硕士专业继续深造。
印尼语专业
印度尼西亚语简称“印尼语”,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亦广泛应用于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南部和菲律宾南部,使用人口约 2.7 亿。北外印尼语专业成立于 1962 年,是中国高校开设的第二个印尼语专业。秉持北外“外、特、精、通”的教学理念,以“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的印尼语专业”为建设目标和专业定位, 为各领域输送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打造“教学研一体”的中印尼教育交流品牌。长期以来与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印尼驻华使馆及国内外科研院所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助力专业发展。2012 年,北外成立中国首家“印尼中心”;2016 年,在中国教育部支持下,北外发起成立“中- 印尼高校智库联盟”;2017 年,中国教育部在北外设立“中- 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本专业利用“两个中心,一个联盟”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将教研创新、智库建设与开展人文交流相结合,在与国内外同行加深互利合作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优势。
专业课程与亚非地区研究学科相融合,建立语种、学科、地区研究交叉培养体系,形成针对本科生的语种、学科、地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术训练机制。专业结合校、院多学科课程建设以及国际深度合作项目的开展,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多语种、稀缺语种复合型人才。是全国唯一已实现“印尼语复合爪哇语”的专业,并已着手推进“印尼语复合德顿语”培养方案。本专业采取以“7+1/3+1” 中外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培养模式,70% 的本科生在学期间具备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历届有相当比例的优秀本科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印尼政府奖学金资助赴印尼留学。本科生在“全国首届高校印尼语口语大赛”中获得高年级组冠亚军。
自成立以来,本专业共培养近 200 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去向显示出国际化程度高、就业层次高、分布领域广等特点。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深受国内外各界好评。近年来,持续向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安全部、各大银行、主流媒体、企业、国内外高校等输送印尼语人才。本专业杰出校友代表余洪耀为外交部退休大使,杨玲珠为外交部外交部退休总领事。近年, 我专业向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印尼大学、印尼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输送优秀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扎实的语言功底、国别与区域研究视野及跨学科研究能力,为其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豪萨语专业
豪萨语(Hausa)属亚非语系乍得语族,使用该语言的国家主要有尼日利亚、尼日尔,以及加纳、贝宁、喀麦隆北部等。豪萨语是西非地区重要的通用语言,使用人口超过 8000 万。
我校豪萨语专业成立于 1964 年,是国内最早开设豪萨语专业的高校。迄今共为国家培养了 100 多名豪萨语人才。专业现有1 名教授、1 名讲师和 1 名外教,均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豪萨语本科学制为四年。其中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开设有基础豪萨语、口语、听力、豪萨历史社会文化等课程,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开设有口译、笔译、写作、豪萨文学史等课程。学生在三年级时有机会赴对象国高校留学 3-6 个月。目前已与尼日利亚巴耶鲁大学、阿赫马杜 · 贝洛大学和奥斯曼 · 丹福迪奥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
在校期间,学生还可辅修英语、外交、经济、法律等课程,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2017 级本科生英语专四考试通过率为 100%。2021 级本科生还可参加法学等复合方向的选拔学习。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外交部、中联部、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外高校等。
马达加斯加语专业
马达加斯加语(Malagasy),又称“马尔加什语”,属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是马达加斯加的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人口超过 2500 万。
我校马达加斯加语专业于 2015 年获批成立,目前为全国唯一的专业点。2016 年 9 月起, 马达加斯加语作为第三外语选修课开设。专业现有 2 名中国教师,均毕业于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
马达加斯加语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其中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开设语音、语法、精读、口语、视听说等课程;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开设新闻、笔译、口译、写作、文学、文化等课程。三年级时有机会赴对象国高校留学 6-12 个月。目前已与塔那那利佛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马达加斯加语专业采用复语培养机制,在校期间,学生需同时学习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还可辅修英语、外交、经济、法律等课程。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东海岸、印度洋西部,是世界第四大岛屿,地缘位置十分重要。中马自1972 年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近年来,双方在经贸、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马达加斯加语专业就业市场前景广阔。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 1999 年,是我校最早招收的非语言类复合型专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本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培养体系。2020 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立足于对中国文化、经验和商业实践的高度认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变革,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已具备一套成熟的办学经验,始终致力于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英语能力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本专业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知识基础,而且通过研究型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的引入,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学术基础以及知识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同时,依赖于北外特色的语言训练和国际化办学优势,使学生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以及具有很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并有近一半学生在学期间有出国交流的机会。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变革,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具体来说,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经济、金融、商务相关的国际惯例及规则,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一流的英语沟通能力, 善于团队合作,具有很强思辨能力,能在国家部委、商务部门、中外企业、金融机构等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机构工作,国家亟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毕业生升学层次高,就业竞争力强。约40% 的毕业生前往北大、人大、经贸大、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学生的就业去向包括: 商务部、外交部等政府部门、驻外机构;中国银行、中石化等中资机构;安永企业咨询等。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 1999 年,是我校最早招收的非语言类复合型专业之一。2014 年 , 经教育部批准, 我校与韩国又松大学共同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也是我校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又松大学松桥商学院是韩国第一所实行 100% 全英文教学的商学院,是韩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学院。松桥商学院 2011 年获“亚洲最佳商学院最佳创新领导奖”;2014 年通过AACSB 商学院国际认证;2016 年荣获 AACSB 全球激励创新奖,同时获得由国际荣誉协会“Beta Gamma Sigma”所认证的荣誉奖章。
本专业致力于引进又松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专业上强调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基础,突出区域与全球治理课程特色,课程设置中包含亚洲商务与市场营销、国际研究等, 旨在让学生关注东北亚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跨国企业在亚洲本地化经营战略与亚洲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中国和亚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策略与长期影响;在语言上提供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的学习机会,打造复语型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由又松大学提供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教授和学术指导,还为自愿出国学习的同学提供在又松大学学习一学期的机会。
经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本专业已建成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90% 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所有教师均有海外学习经历。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变革,具有创新思维的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经济、金融、商务相关的国际惯例及规则,熟悉以东北亚地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贸易、产业合作机制, 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一流的英语沟通能力,善于团队合作,具有很强思辨能力,国家亟需的复语型、复合型高级经贸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机构工作,历年毕业生中 50% 以上前往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机构工作,主要工作单位包括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于 2002 年起开始招生。本专业根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多区域、跨文化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强化“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金融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0 年,金融学教学团队荣获了“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一等奖。2020 年,金融学专业进入“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下较为突出的特色优势:(1)建立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2)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目前已经形成由教授、副教授和年轻博士构成的师资队伍,教师全部拥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博士学位;持续进行教学改革,跟踪专业理论最新发展趋势, 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3)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立了国内先进的金融实验室,配置了常用的金融和计量经济学教学软件,部分专业课程采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授课;同时,本专业与金融实业界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紧密关注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致力于将专业领域最新的进展和成果融入课程。(4)注重国内国际交流与交往, 一方面学生在校有各种对外交流、交换的机会,另一方面本专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广泛合作,与 CFA 协会等金融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学习体验等提供条件。本专业学生在 2019 年初获得了 CFA 全球研究分析大赛华北赛区的“最佳表现奖”。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系统地掌握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当代全球金融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的基本规则和惯例及有关金融法规,同时具有坚实外语语言基础以及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金融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高、国际化程度高、就业层次高,表现了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发展 后劲足等特征。本专业毕业生大多投身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重要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国家“走出去”等战略。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本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表达、具备很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 就业报告)。
会计学专业
会计学专业始建于 2004 年,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本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在内的完整培养体系。2020 年, 本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多文化、多区域的研究优势,利用国际商学院构建的多层次、跨文化培养平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以培养既具备全球化视野、又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适应企业全球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为基本使命,让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思维能力、熟悉中外财务会计准则体系、能够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担当重要责任的复合型国际会计人才,并具备在复杂商业竞争中的沟通、分析、操作和决策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夯实专业基础、开发国际视野、激发探索能力、追求分类卓越”为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能够融合多元文化体系。教师科研力量坚实,多次在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且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上,本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大多采用国际一流的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或双语授课,注重中外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学习,培养既掌握国际前沿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通晓全球会计准则发展趋势,又熟悉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端会计研究和实践人才。同时,我院在国内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建立实践基地,将案例教学引入本科高年级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会计实务和在复杂商业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问题。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和素质,较强的财务会计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既具备全球化视野、又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在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入国内外著名投资银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国内外大型银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工作。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始建于 2011 年,本专业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多文化、多区域的研究优势,利用国际商学院构建的多层次、跨文化培养平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以培养既具备全球化视野、又能深 入理解中国文化的、适应企业全球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为基本使命。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以“夯实专业基础、开发国际视野、激发探索能力、追求分类卓越”为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能够融合多元文化体系。教师科研力量坚实,多次在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且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上,本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大多采用国际一流的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或双语授课,注重中外会计与财务管理体系的比较学习,培养既掌握国际前沿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 通晓全球财务管理制度发展趋势,又熟悉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端财务研究和实践人才。同时,我院在国内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建立实践基地,将案例教学引入本科高年级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实务和在复杂商业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素质,较强的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既具备全球化视野、又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在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入国内外著名投资银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国内外大型银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工作。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工商管理专业
国际商学院于 2002 年正式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2009 年设立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本科全英文教学实验班(现已独立为国际商务专业),2014 年开始实行工管大类招生,2018 年获得工商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 年获得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学位授予权。2020 年,工商管理专业进入“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均拥有管理学或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或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一流大学,并拥有海外学习/ 工作经历;学术平台优越,近 5 年人均一项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具有杰出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经过多年培养模式探索,本专业已经形成非常独特的专业特色:(1)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专业课程与语言学习高度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课程,学生具备一流的英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2)分类卓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职业规划进行研究型和实践型的分类培养,针对想进一步深造的同学(研究型), 提供深度参与教师研究项目的机会和尝试;针对毕业即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实践型),通过企业共建、聘请 业界导师、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3)主动适应行业变革:通过商务分析、人工智能等必修课程的加入,学生能更快地应对技术变革、在工作中大放异彩。
本专业秉承“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 熟悉现代企业运作和商业模式,有现代经营意识和商业敏感,富有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满足国家需求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在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入国内外著名投资银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国内外大型银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工作。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国际商务专业
从 2009 年 9 月开始,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始招收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的国际商务方向实验班,致力于培养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直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高级跨国商务管理人才。2018 年 3 月,国际商务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从原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新增为独立的本科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除了培养中国本土人才,国际商务专业还陆续招收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商务环境、通晓中文的外国留学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际商务专业形成了“跨文化、复语型、国际化”的专业特色,是最具北外特色的商科专业。
本专业核心专业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实现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同时为所有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中,深刻理解国际前沿的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形成国际化思维和视角,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形成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立体专业结构。除了本科专业,国际商学院于2014 年获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MIB)学位授权资格,并于 2015 年开始招生。国际商务硕士专业(MIB)紧紧围绕着“多语种、多区域、跨文化”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全英文授课、多元文化课堂、中外联合培养、全方位实践教学,成为具有突出北外特色的精品项目。2017 年起,国际商务专业陆续开始跨院系合作,开设德语复合国际商务、西班牙语复合国际商务,以及朝鲜语复合国际商务等多个复合专业,充分发挥北外的特色优势, 做到学科之间的强强联合,有效增加了学生培养的力度和广度。2018 年起,结合北外的国际资源与大湾区的产业资源,创办佛山校区国际商务硕士项目。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相关理论功底,具备良好团队合作、沟通等管理才能,能够将商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应对在跨文化和全球化时代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进行商业决策,具有一流外语水平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由于具备很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就业方向包括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及中国企业海外公司或者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的国际交流部门。毕业生中也有很大比例选择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电子商务(数字化运营与创新)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 2001 年,本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产业趋势,致力于向全球化、前沿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以培养面向全球化的电子商务数字化运营与创新精英人才为目标。
2018 年起,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聚焦于“电子商务(数字化运营与创新)”,以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深入建设“大数据与商务分析”研究方向,2018 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同年,开始面向全球招生电子商务专业留学生本科项目。
本专业通过在“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大数据分析和国际视野”三个领域的复合与交叉,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课程模块: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课程模块、数据分析应用技术课程模块、互联网创新模式课程模块、国际业务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数据分析思维的电子商务产品设计、营销规划、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互联网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形成“专业理论 + 实验平台+ 实践合作+ 科学研究” 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电子商务的专业理论课程、实验室模拟课程、企业合作实践及科学研究项目四个方面均有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高年级学生逐步形成“研究型和实践型”两个培养方向,坚持履行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国际交流及访问的机会。同时,本专业所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本科学生的深造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均具有出国进修经历,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领域的教学、科研、实践方面均有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1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 名,“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2 名。
本专业聚焦于建设电子商务(数字化运营与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数据分析工具应用能力和一流的外语水平,掌握基于数据分析方法的电子商务产品设计、互联网营销规划、智能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库存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等技能,具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电子商务运营精英人才为目标。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设计、数据分析、运营管理等工作;互联网紧密关联的产业组织,如金融机构、新闻机构,从事数据分析与运营工作;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互联网业务运营工作。同时,基于本科阶段数据分析课程的扎实基础,近一半学生直接申请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 2001 年。2016 年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聚焦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是全国最早一批聚焦于“大数据与商务分析”方向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8 年,本专业所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2020 年,本专业获批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通过“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管理决策”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紧密融合,聚焦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专业培养特色在于形成“大数据商务分析”与“具体产业(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相融合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根据专业定位,课程设计中大力引入大数据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将最主流的知识和工具引入至教学体系中, 数据分析课程设置遵循“编程语言基础č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č高级商务分析技术č商务分析应用”四个阶梯,难度逐步上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形成“理论教学 + 实验课程 + 实践合作 + 科学研究”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理论课程、实验室模拟课程、企业合作实践及科学研究项目四个方面均有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高年级学生逐步形成“研究型和实践型”两个培养方向,坚持履行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同时,本专业所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本科学生的深造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且具有丰富的出国进修经历, 在大数据与商务分析、信息技术方面均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1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 名,“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2 名。
本专业聚焦于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信息系统理论基础、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一流的外语水平,掌握大数据分析、建模与计算能力;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研发能力;掌握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在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应用能力,最终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大数据与商务分析精英人才为目标。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发展方向包括:50% 以上毕业生直接被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或博士项目录取;就业于与大数据分析紧密相关行业的大型公司,如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产业、通讯行业等,从事数据分析与运营工作;就业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系统设计、政府咨询项目等相关工作。2016-2020 年国际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报告,详见国际商学院官网(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就业报告)。
外交学专业
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于 2006 年,由原英语学院外交学系与原国际问题研究所合并组成。目前开设外交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2 个本科专业。在编教学、科研和教辅人员 26 人, 90 % 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0% 以上有一年以上出国访学或学术交流经历。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5 0 0 余人,每年招生规模在 150 人左右。
作为北外“外交官摇篮”美誉的重要代表,外交学专业设立于 1999 年,是北外最早建立的非外语专业之一。2010 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也是国内相同专业中的首个;2021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 年与英国基尔大学合作开设了外交学 / 国际治理与公共政策(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本科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外交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举措。
国际关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专业基础扎实、语言技能过硬、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外交外事人才和公共事务管理人才。
外交学专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学院秉持北外优良传统和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北外传统优势,努力建设外语能力最强的外交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八级的通过率稳居全校前列。本专业 60% 以上的课程采用英文和双语授课。学院有来自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占本科生的比例近 30%。本专业学生在修满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可辅修英语等其他专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本专业学位证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颁发的辅修学位证书。
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的学习平台。目前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丹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学院通过各类活动为学生搭建能力锻炼的平台,其中由我院创办的首都高校“外交之星”风采大赛最具代表性,目前已举办了 15 届,在北京和京外地区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品牌影响力。
学院本科毕业生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较强竞争力。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毕业生因其在专业和外语上的双重优势而大受欢迎,就业质量高,就业方向集中在国家部委机关、新闻出版部门、金融单位、大中型国企和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等。2019、2020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 96.8% 和 100%。
外交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为了服务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我校与英国基尔大学决定合作开设外交学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已于2018年1月15日获教育部批准(编号:MOE11UK2A20171873N),并已于2018年面向全国首次招生。本项目是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外交学本科教育专业。
北外外交学中英合作办学专业具有跨学科特点,涉及国际关系与外交学、国际商务和国际法三门学科。该专业的招生对象是未来有志于在各类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外事部门、跨国公司或研究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本专业会最大限度地引进英方大学课程体系与学术教学管理模式,大部分专业课程均采用英方大学课程设置,实施专职外教全英文互动式授课模式,采用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等纯英式教学方式。
项目的英方教学贯彻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执行学科跟踪报告、项目国际咨询顾问和多考官评卷等制度。同时,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服务,采取额外教学措施,为学生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创造条件。合作办学项目采取3+1培养模式,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计划,新生进校后同时注册中英两校学籍。项目也向海外学生开放,促进项目的国际化水平。
项目有效结合两校学科专业优势,采用全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关系、外交和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广阔的全球视野与深刻的中国情怀、较高的国际化素养、流利的英语应用水平、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分析和谈判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系统全面了解中国政治与外交,通晓国际规则,成为能在国际组织和外事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高端专门人才。
法学类专业
2019 年,法学院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双万计划”,法学专业总数为 137 个,首批 68 个)。北外法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学生在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并通过强化英语学习和涉外法律课程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雄厚的法学知识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
法学专业特色根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独特、领先的外语技能和文化熏陶,设立三大教学模块,将法学教学与外语学习进行高度融合,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和实用技能。首先,中国法模块教学法学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们在打牢法学基础的同时, 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英美法模块教学主要由英美国家具有律师资格的外教团队担任,让学生们对普通法体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够适应英美国家法律教学和学习环境。再次,英美语言与文化模块由专用英语学院进行培养,学习目标是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取得英语专业辅修学位。法学专业强调借鉴中西方法学教育的各自优势,从理念、制度到具体实施,均讲求培育中国未来全方位融入世界所急需的外语强、知识宽、复合型、实战型的国际化法律人才。法学专业内开设国际商法方向,增加商事法律模块,由本院国际商法教师会同实务部门专家共同传授,学习目标是通过专业特色课的学习掌握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商事争端的解决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
北外法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优异的外语运用能力、扎实的法律专业能力及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在法学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的局面下,我院毕业生就业依旧稳健。自 2004 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达 90% 左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到国外知名法学院校攻读 LLM 、JD、PHD,或者在本校及国内其他知名法律院校深造。其他毕业生就职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知名外企或民企等。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北外新闻传播学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首批新闻传播学学科专业点之一,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并列为教育部和中宣部五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2009 年,“新闻学”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9 年,“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同年, 获批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办学理念,以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为突出特色,依托北外的语言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守正创新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与新华社订单式共建“多语种国际传播战略实验班”,牵头 32 家院校及科研、媒体机构发起成立“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以融媒体实验室为教学实践平台,培养精通互联网制作、运营的融媒体新闻人才。贯彻“新文科”理念,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家型新闻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合作开展学生交换项目。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各国语言,擅长讲中国故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新媒体思维和创意策划能力,精通全媒体新闻制作的创新型人才;具有跨文化沟通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国际媒体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实行跨学院、跨年级、进阶式的课程设置,采用长、短学时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共八个课程模块,分别是:新闻传播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实务、传播学实务、研究方法、全球文化和主题内容。实行主、辅修制,学生可在修业年限内,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
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领域广阔,毕业生主要任职于重要国家机构、主流媒体、大型企业等,包括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安全部、中国外文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等重要国家机关和中央媒体,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等境外媒体,以及腾讯、新浪等新媒体公司。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中文学院”)是北外最早建设的非外语专业院系。学院集中国学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院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语言文学。1985 年学院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是全国第一批设立该专业的单位。2004 年设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9 年和 2020 年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Major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文化、跨文化交际、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胜任国内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Major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和较好的文学素养,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和较强适应能力,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能胜任对外文化交流、外交、出版、涉外文秘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院专业注重小班授课、精英培养,两个本科专业每年各招生一个班,每班人数在 24 名左右。小而精的班级结构有利于语言技能的训练,方便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重视外语教学,强化外语底色,外语课程占比近 30%,学生可以参加英语专四和专八考试,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还可以选择辅修英语专业。学院不断开拓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从新闻、历史、翻译学等相近学科中选择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科认知,提高研究能力,新生入学后,学院会安排一对一的导师辅导;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学院构建有“新生研讨课—学年论文—学术论坛—毕业论文”创新型学术训练体系。
学院本科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均达到 95% 以上,就业层次高,就业领域广。毕业生去向主要有国内深造、出国(境)留学与直接就业三种。出国出境深造的大学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香 港大学等;在国内深造的大学有北大、清华、南大、人大、北师大等一批双一流高校;直接就业的单位有外交部、新华社、语合中心、腾讯、字节跳动、学而思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部分毕业生回生源地获聘公务员或企业事业 单位岗位。本科生直接就业的,基于良好的外语素质、扎实的中文基础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呈现行业应 用广泛、岗位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等特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北外于 2009 年成立计算机系,并于当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8 年计算机系更名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一步夯实学校多科性学科布局结构基础,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学科支撑。2019 年学校建设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助推语言教育的研究高地,为计算机学科搭建更好发展平台。
本专业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以数据科学与工程、计算语言学为重点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和语言学为依托,开展语言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研究、语料资源库建设、网络技术、图像处理等领域前沿研究, 致力于服务国家发展亟需和学校整体发展。
本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发展亟需,契合学校整体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最强外语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 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应用技能,能顺应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能把外语与计算机技术很好结合并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国际化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等。在专业选修课部分,开设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挖掘基础与应用、深度学习概论及应用等,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加强英语技能训练,充分发挥北外的语言学科优势,保障学生拥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大部分毕业生能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并以大数据分析、信息科学素养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的通识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助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毕业生可适应软件开发、IT 咨询与管理、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运营等多类型、多岗位工作需要。
本专业毕业生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率高。大约三分之一国内读研,包括保送到“985”高校;大约三分之一出国深造,包括英美国家的顶级学校;直接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在银行及 IT 企业、政府部门等工作。
世界史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早在 1960 年就已设置世界史教研室,开展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2014 年,学校成立全球史研究院。2017 年,在全球史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历史学院。历史学院主要关注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外历史进程,并致力于从“全球史”的视角入手,来探索中国与世界其它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共生规律。学院现有“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两个本科专业及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次完备的学生培养体系。
学院下设世界史、中国史、中外关系史三个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着重对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演变进行历史考察,强调“专精的区域国别史研究”;中国史教研室着重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演变,强调“扎实的历史学基础训练”;中外关系史教研室着重将中国史以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纳入全球史视野之中进行整体研究,以全球史为切入点来探寻多元文明的历史互动,强调“鲜明的学术前沿与广泛的学科交叉”。
历史学院现有 19 名工作人员,其中教授、博导 1 名,副教授 4 名,讲师 9 名, 均为博士学历,专业领域齐全,学科涵盖中国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宗教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艺术史。学院开设有 21 门专业必修课,可提供 38 门专业选修课,为非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 9 门历史学科方向课和通识教育课,并提供历史学辅修专业培养。自 2014 年以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 8 项,教育部课题和其它省部级课题立项 4 项,校级课题立项12 项,出版专著 6 部、译著 10 部、编著 11 部、论文集 6 部,发表论文近 250 篇。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历史学院坚持“在地国际”与“全球参与”两手抓,积极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深层次参与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视 野的师资队伍。历史学院聘请外籍专家们积极参与我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这些专家来自于美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国际最顶尖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他们为我校开展主题学术讲座,在我院举办学术工作坊,参加我院举办的会议,为我院学生授课解惑, 与我院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出版发表学术成果等。此外,历史学院非常重视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 台,目前与国(境)外近 10 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访、联合培养、联合科研、短期留学进修等项目。其中每年举办的“欧亚博士生论坛”,由我院与德国波恩大学、埃尔 兰根 - 纽伦堡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等 6 所世界知名大学共同举办。
英语(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英语(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在2021年合作新设的招生专业方向。面向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应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目标,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分整合两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新文科”的创新教育模式,共同培养既掌握坚实法学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与英美国家法律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以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在科学研究、师资培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校间的多维度交流,形成具有创新引领性的跨学科、跨校的“新文科”之间深度融合新模式。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为引导,双方共同建设法律英语、国际法实务、国际经济法实务、美国法实务相关的系列跨学科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法学与英语双精通,形成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法学”深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1+1+1+1”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
北外学院作为本专业承办学院负责配备高水平师资联合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实习等培养工作;双方教务处负责协调优秀教师配备、教学资源支持、交流学分抵免规则、教学质量保障等管理和支持工作。